【謝謝軟硬通吃電資25 徐竣霆同學的捐贈專訪!】
輕敲了幾下門,一聲親切的「請進」過後,我推開門,映入眼簾的是窗明几淨的辦公室,與擺滿一書架的原文書。
在我眼前的,是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電機系、每年開的課都被學生推爆的傑出教師獎得主的劉奕汶教授。在第一次做專訪的忐忑與教授熱切地招呼下,我開始了這次的訪問。
天才眼中的天才
老師從小到大一路表現優異,是同學們眼中的天才。建中、台大電機畢業、到Stanford讀碩博士,一路上看似順風順水,傲視群雄,但其實也不乏挫折與打擊。在高中時的數學競試、Stanford修數學課的經驗,都讓老師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但是否有因為這樣,而認為自己沒天分,比不上別人呢?老師不這麼想,老師認為在欣賞別人才華的同時,也不要喪失對自己的自信。因為優秀,其實是有很多種方式的。說起態度上的重大轉變,老師也不免俗地提到了在Stanford求學的經歷。在Stanford,來自世界各地各式各樣的人,打開了老師的視野,也改變了老師的個性。相較於台大電機相互競爭、比拚的風氣,老師在Stanford學會了將第一名的包袱丟下、不再在意他人的眼光。也學會了去欣賞每個人的異質性、聆聽其他人的故事。也因為這樣,老師在Stanford交到了許多一輩子的好友。「學會去仰慕每個人的才華,並試著與他們成為朋友。」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
而一路成績優異、眾人傾羨的老師,為什麼會選擇成為一個教授呢?老師認為,身為生物學家的父親對老師的影響很大。小時候看著父親能三不五時地出國做學術訪問,這樣的學者生活讓小時候的老師十分嚮往,也因此種下了成為一名教授的種子。對於教書,老師也有很有趣的見解。老師認為教授學問、傳遞知識是一件非常美好而幸福的事。將汲取到的知識重新詮釋,以自己的角度傳達給學生,除了分享之外,同時也是檢測自己、建立知識體系的過程。而這點,不管是在學界、業界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老師建議學生要學會分享、內化知識,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老師身邊的朋友,到了30歲後,大多都具備了「能針對幾個題目侃侃而談」的能力。而這樣的能力,就是成為一個「達人」的必經之路。「將漂亮的知識內化、分享出去實屬人生一大樂趣」
大學時期養成的深厚內功
雖然老師認為自己在台大時因為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而有點心胸狹隘。但老師非常感謝在大學期間打下的基礎。除了本系的微分方程、機率等數學必修外,也修了很多外系開的課,舉例來說,老師大學時修了數學系的高等微積分、研究所時修了數學系的代數、實變函數論,除了拓展知識的邊界外,也幫助老師打下了日後做音訊分析的深厚根基。基於自己的經驗,老師建議同學多去探索不同領域、多去嘗試不同種可能性。有時候並不一定要以「以後用的到」為基準,有時候單純地對這個世界多一點認識、或者學會與不同領域的人溝通,都是一種樂趣。而老師幾年觀察下來,這些在本科以外、有不管是跨領域、社團等歷練的學生,很多時候反而後來發展得更好。而大學怎樣才算自我探索呢?老師給出了一個非常有趣且獨特的看法。老師認為,所謂A+的學生呢,可以用兩種方式去解讀,一是非常認真,二是不敢嘗試超過自己能力的東西。在嘗試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自己不是那麼擅長的事情。對這些事情,可能你拚盡全力、狼狽不堪,但最後,卻只能取得一個「勉強不錯」的結果。但是呢,人生有時候最重要的反而是這些回憶。多年之後回頭看,比起那些A+的課,那些讓自己狼狽、差點Failed的經驗,反而是最深刻的。所以,老師建議大家不要太在乎成績、不要為了成績而選擇那些「涼」課。對於那些自己用盡全力,卻又無法做到最好的事,就是”Know your limits, and be proud of yourself.”。這些回憶,常常是會讓你在回首過去時,為自己感到驕傲。「人生中一定要有一個讓自己差點Failed的經驗」,奕汶教授如是說
路走久了就會是你的
如此熱愛學習新知、多方嘗試的老師,又是怎麼踏入音訊處理這個特殊的領域呢?老師所研究的音訊處理,在當時是非常冷門的領域,甚至一直要到了Stanford,老師才在因緣際會之下,認識到了這個領域。接觸之後,由於對音樂的喜歡,加上對於背後數學的駕輕就熟,就在這個領域一路走到了現在。這在當時半導體蓬勃發展的年代,其實是一個非常勇敢的選擇。倘若老師當初選擇了半導體這條康莊大道,現在會不會發展得更好呢?針對這個問題,老師的回答充滿了自信:「要是我當初選擇半導體的話,我現在大概也能做出一定的成績。但是我知道,這條路是我所熱愛的,而且,要是我當初選擇了半導體,如今就不可能走回訊號處理這條路。」而如今,當初冷門的林間小路,走著走著,也走成了一個發展快速、前景開闊的高速公路。「路走久了就會是你的」,老師這麼說
熱情之沉重—恰到好處的自我期許
對於學生如何走出自己的路,老師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老師認為熱情有時候是一件太沉重的事,有時會將一個人給壓垮。若凡事都要追求一個「熱情」,反而會使人懷疑自己,而放棄有些自己其實做得還不錯的事。更多時候,熱情與成就感反而是在嘗試的過程中慢慢產生的。探索自我這件事是一輩子的事,急著要趕緊找到熱情,反而不是好事,因為自我的道路常常是越走越清晰的。老師給年輕學子的建議是:「多多嘗試、不要操之過急。」對於嘗試過的東西,只要不排斥,就繼續嘗試下去。至於在多方嘗試的過程中,會不會因為遭受挫折,而對自我喪失自信呢?老師引用了Stephen Covey 的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這本書。說明人要給自己的一個合適的期許其實很不容易。每個人有一個關注圈與能力圈,要是一個人關注的東西總是比能力大很多,這個人就很容易變得憤世嫉俗、對甚麼都想批判。但要是關注的東西太小,人反而會停滯不前,不再成長。只有在關注圈剛好比能力圈大一點點的時候,人才能不斷地進步。而如何設定恰到好處的關注圈呢?老師笑說,這就是一輩子的功課了。那老師當初在探索自我道路的路途上,是否有發生甚麼遺憾呢?老師說他有點後悔當初因為因為物理科考得不理想的緣故,喪失對自己的信心,因而侷限自己,放棄了成為一個物理學家的夢想。所以老師也用自身的經驗鼓勵同學,不要太在意成績,多去嘗試自己感興趣的事。
瓶頸—生命中的圓滿
即便是現在看來教學研究樣樣精通的奕汶教授,其實也是有遇到過人生的瓶頸的。
Stanford博士畢業後,由於論文的題目不容易找工作,老師遭遇到了生涯的難題。最後老師決定跨足不同領域、踏出舒適圈,找到了一個在醫院做研究的工作。老師運用自己在聲音訊號方面的專長,與醫學界的學者合作,研究人體的耳蝸、細胞回授等生物聽覺相關領域、發了幾篇醫學領域相關的Paper。我問老師,對於當時打死不念醫學系引起的家庭革命,現在看來,會不會有些好笑?老師豁達地說:「我想這是生命中的圓滿吧!」音訊分析,除了老師電機數學方面的專長之外,也結合了小時候成為音樂家的夢想,更有趣的是,就連當初決定不走的醫學領域,也在某個時刻,莫名其妙的被重新拾起,與自身興趣結合起來。這樣充實與整合的人生,看似有點奇妙與曲折,但當老師回顧自己大學時修的課、做的專題時,自己將來會研究與生物、音樂做結合的音訊分析,好像也不是不可預見的事情。「每個人都會有一個”Moment”,發覺自己走過的路、做過的努力都沒有白費」「也許在生命的不同場景裡,這些東西都會成為養分,堆積出自己的人生。」這麼說,與其說是對學生的勉勵,不如說是老師幾十年生命下來,所得到的感悟吧!
專訪之後
在我關掉錄音,結束訪問之後,我請教了老師一些關於個人修課方面/大學適應的問題,老師也很熱心地給我建議,一一向我闡述他個人的觀點,解決我一些大學生常會有的迷思。臨走前,老師還親切地補了一句:「下次如果還有問題,歡迎再來找我。」這次專訪,除了作為期末專案的作業之外,更多的是自己大學生活的困惑得到了解答、人生道路的迷茫得到了紓解。我想,這就是聆聽完一個好故事,能帶給你的收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