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同學 發表於- 2010 11 10(.) 01:07

想請問老師:老師課堂中最後有提到M型社會的問題,近幾年來也是經濟學家特別重視關切的現象。想請問老師,這種M型社會的形成,是因為國家的經濟策略出了瑕疵,還是這是國家經濟體制發展到最後必然的結果?非常感謝老師回答!

 

宗瑞 發表於- 2010 11 10(.) 18:26

財富集中是亙古的課題,現在科技發展,高科技產業及金融體系運作,累積財富更甚以往。

除非社會主義,否則在資本主義之下,這是必然結果。

所以這也是新自由主義被迫放棄經濟上自由放任理念的背景。

馬克思早已說過,另外一端的,他以前稱為無產階級的後備軍(失業的)

 

李同學 發表於- 2010 11 10(.) 11:27

請問教授:

    美國近來大量買進公債,牽動了全世界的經濟體系,但此政策所造成的通貨膨脹,以及未來加大貧富差距的可能看來,這個政策其實是弊大於利的,但為何美國會願意採用這個方法?

 

宗瑞 發表於- 2010 11 10(.) 18:36

只有強國才可以如此做,否則國家會垮掉。

因為美元還是國際最強貨幣,任何人與國家都願意持有,所以印出的鈔票最後還是會分佈到世界各地,影響相對少些。

印鈔票主要在於刺激經濟發展。用鈔票向銀行及民間買回公債,銀行錢太多時,會設法儘量出借(賺利息),讓企業可以貸到款,加上民間持有許多鈔票,也因此會使通貨()流入股市、房地產與其他產業,理論上可以活絡經濟(事實如何,還須看老天)

美國是沒有辦法了,才出此下策,共已印了三兆美元了。說老實話,這樣做,最後富人還是更會得利,窮人沒太多好處(最起碼薪水沒增加,社會福利也沒有增加阿)

 

鄭同學 發表於- 2010 11 11(.) 00:03

關於文化資本, 通常具有世代相傳的特性和優勢:

想問:在升學制度上,大學推資料的準備以及其制度,是有可能對於菁英家庭來說是有相對優勢的方面。那麼近幾年教育部推動的繁星計畫呢?他的目標是要縮小城鄉差距...還有讓後段高中的學生也有機會上一流大學,並新增社會階層流動的管道...(而且不需要面試和資料)據說還是有其詬病?

 

宗瑞 發表於- 2010 11 15(.) 19:24

繁星計畫是有這個目的,譬如以清華為例,如果兩個高中在推繁星計畫上的學生素質一樣,那麼清華必會選擇比較偏遠的高中學生,而不會是明星高中。

儘管如此,這位學生在該校必定是前幾名的。這也是不容易事,數目也不會太多。對整體的社會流動而言,有其幫助;但比例上還是不太高。

本來繁星計畫,是要取材學生的多元能力部分。但目前這個鑑別度上還是不太容易。

 

陳同學 發表於- 2010 11 11(.) 17:45

請問老師:

在討論政府的政策時,常發現政治人物往往很短視近利,

為了選票或政績會希望能夠馬上看見效果。

但很多好的決策是沒辦法立即見效的,要帶來可觀的獲益需要一段時間。

請問是因為任期太短/選舉過於頻繁才造成這樣的現象嗎?

有什麼方式能夠鼓勵政府把眼光放遠一點,多做長遠來看是有意義的事?

 

薛同學 發表於- 2010 11 14(.) 14:36

我想請問教授 既然現在的社會的經濟已呈現許多不公平的現象 是否我們不應該再增加某些職業的福利 例如:軍公教

 

宗瑞 發表於- 2010 11 15(.) 19:41

這是個好問題,現在台灣頗不容易做到阿。

新政黨上台,就把舊政權的政策與作法大體上棄置,常常因此浪費大量資源,國家也不容易累積建設成果。這實在是反映了一個國家的道德素質低落與胸襟氣度不足。但在一方面,也顯示不同政黨下,就有不同的受益人。選對邊了,就獲利,選錯了,就吃虧。後者之現象在先進國家亦有,但不像台灣這麼明顯。

主要在於,它們的政黨都以左右分類為主,這種分類,不會把人照原生條件區隔,例如族群、種族、語言文化等等,而是按照階級成分與立場,政黨參考當時的社經環境提出政策,爭取民意與選票。而任何人與公民,都可能在階級上上下昇沉,但是不能改變原生條件。因此,政黨政策較能對事不對人去施政,每個人也會因為自己不同時期的狀況與喜好,選擇政黨。由此,國家政策的理性成分與正義成分也就較高了。  

 

劉同學 發表於- 2010 11 14(.) 22:09

講義有一頁提到政治光譜,

左派最左邊的是:共產主義、社會主義

令我疑惑的是,中國的共產黨是否與上面這個"共產主義"有著一樣的理想呢,又或者全然不是呢?

 

宗瑞 發表於- 2010 11 15(.) 19:49

就理想上是沒有問題的,中共當然屬於這種主張與理想的政黨。但事實是否如此,當然不是了。

根據經驗,在人類政治社會中,越理想的主張越可怕。因為它的獨裁本質會伴隨這些理想的「落實」而出現。文化大革命就是如此阿。破舊立新,你要在定義上被歸為「舊」的,就完了。整個社會唾棄你,你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所以近代西方政治就是正視與接受人的劣根性,並加以防制。不再大談宏偉的政治理想。自由主義也是如此阿,對人性是寬容的,你看他們對人性看法就是如此。

 

張同學 發表於- 2010 11 15(.) 08:21

請問教授:

以您的觀點來說,鄭弘儀先前在媒體上的行為,是否會造成選民在選舉時對綠營的觀感造成影響

 

宗瑞 發表於- 2010 11 15(.) 20:35

這種粗話是一種政治呼喚,號召深具反中國意識的選民,這一舉動對台中以北三都有些微不利,但影響不大。

民進黨訴求的一部分群眾是屬於中下階層堅定的支持者,它們對目前兩岸的交流焦慮到極點,這種發洩是必然的。但是多數女性選民或部分中產者比例上會傾向反對這樣的即興粗話之演說方式。

 

謝同學 發表於- 2010 11 15(.) 10:48

既然通貨膨脹有逐漸加溫的趨勢,可能是商人或者企業有壟斷的嫌疑,照理說不是通常由國家營運會比較避免這種狀況,那為什麼從以前到現在,都是由國營改向民營,而不是將一些企業逐漸收歸國營呢?

 

宗瑞 發表於- 2010 11 15(.) 20:47

國民黨主政近50,許多企業都屬國營,我已說過

90年代後,民營化帶來競爭力是一股反國營潮流(美國鼓勵,民間企業財團也推波助瀾),也剛好與先進國家新自由主義的趨勢接合。而無論就理論上或趨勢上說,提高效率與競爭力的要求,應該是走向民營化的。但是當時政府清明,在釋放產權中與財團收賄,獨厚某些財團。這是你可以看到的。

政府角色之在於維護公平正義的價值,因此通貨膨脹中,商人的行為跟企業公營或民營並無關係,而是國家對於這種囤積行為,在法律與執法(處罰)上是否公平與有效。

 

張同學 發表於- 2010 11 15(.) 21:56

「社會福利是施捨還是權力」,上課曾經提到這樣的議題。我想請問,台灣全民健保,過去一兩年間,曾經對過度使用這個資源的公民進行限制(比方一年看病超過365),這樣子的做法是合理的嗎?如果福利是公民的權力,那麼是不是不應該用限制的手段呢?或者,台灣政府限制公民使用健保的事實,是否意味著健保制度對於政府而言,是對台灣公民的一種施捨?

 

宗瑞 發表於- 2010 11 17(.) 21:47

「社會福利是施捨還是權利right(非權力power)?」。

如果是權利…,理論上,應不能限制;如果是施捨,則相反。

我們也提到,社會權牽涉到社會資源,這是全民的付出才有。所以在適當分配與有效利用上,應該進行嚴格控管,因為這還是稅收來的。

所以,你應可就此原則自行判斷了。

 

盧同學 發表於- 2010 11 15(.) 23:53

老師好:

台灣的政府在上台之後,某些由政府任命的單位首長在外界看起來都有"政治"的味道。我們除了用選票制止這種醜陋的行為外,還有沒有更直接對不當人選作出替換的方法

 

葉同學 發表於- 2010 11 16(.) 01:03

請問教授:

台灣M型社會已經越來越明顯,富者恆富,窮人則越來越窮,但現在一些法律措施仍然是對於一些上層社會人士比較有利,更有些有錢人繼續鑽法律漏洞 Ex:逃漏稅的問題. 台灣社會變成這樣,沒有什麼方法能夠改善嗎?

 

宗瑞 發表於- 2010 11 17(.) 21:51

酬庸並非全然屬壞事,更非醜陋的行為,民主國家這種事都屬常態,沒有特別之處。

如果此人有能力何嘗不可?就怕用些庸才,或者唯以權力爭奪為職志的進之輩。

 

徐同學 發表於- 2010 11 16(.) 01:41

不久前看到一則新聞

內容是歐巴馬支持印度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想問教授能否分析印度除了經濟實力和科技發展以外為何被如此看重的原因

 

宗瑞 發表於- 2010 11 17(.) 21:55

牽制中國嘛!

中國正在崛起,美國環狀包抄,從東亞、東南亞、南亞(印度在內)、中亞等。

而中國也不是省油之燈。例如,緬甸與巴基斯坦都是與中國麻吉的國家,也牽制印度。

 

王同學 發表於- 2010 11 16(.) 09:17

老師:

我想問的問題比較和現在的五都選舉有關

就是台灣除了以前的台北市變成現在的五都

這五都理所當然經費會增加

那其他沒有升格的城市

會不會因為這樣的關係

變的差距更大

他們也都不會抗議嗎

 

宗瑞 發表於- 2010 11 17(.) 22:01

你可以上主計處網站查一下財政劃分法下的稅收與預算分配情形。

以前台北獨享豐厚的預算,現在有五都將分享。

這裡頭有些眉角,不是五都每一都預算都會大幅增加,例如台南市增加不多。

至於其他縣市就更少了,除非稅收夠,餅做大。

反對無力,因為無法集結有效之反對實力。幾個大縣都拼命升格了(台南市吊車尾進去的),管不了其他的小縣。

 

陳同學 發表於- 2010 11 16(.) 17:51

最近複習的時候讀到:

台灣政治民主化過程的另一項特色就是民主義的(populist)色彩。....
一般說來,如果主張為大多數下階層的人民作服務的政治人物都可歸諸為民粹主義者。....它時常夾帶有敵視精英份子....
(
出自老師投影片「威權政體民主化與自由化的轉型」)

那吳院長推行的庶民政策算是民嗎?

敵視菁英份子是民主義的必要條件嗎?

 

宗瑞 發表於- 2010 11 17(.) 22:19

承你發問,幫大家解答疑惑。

應該說,敵視「政治」精英份子(他們被認為是既得利益者,有害人民,該滾蛋),直接向中下階層作訴求。

它的背景是,國家在內憂外患下,若認為國會體制無法回應人民要求與聲音(事實也已如此),政治人物就會自詡為中下階層人民發聲,主張直接民主(如普選或公投等)或社會福利或驅趕外資企業(或中國勢力)等等。這種訴求與行動,是所謂之民主義。

因此,台獨之主張與訴求可以被認有民成分。最近包括鄭弘儀的三字經。

而當年蔣經國的威權統治但重視中下階層的聲音,某些成分也可以被視為是民

但是,吳院長推行的庶民政策不是民,只是一種討好政策而已。經濟運作有客觀邏輯的,一國之內,你是按照企業發展法則走呢,還是從庶民經濟角度規劃呢?

所以後者(庶民政策)基本上屬於一種社會福利作法(如社會住宅、就業方案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