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同學 發表於- 2010 10 22(.) 22:03

請問教授:

    逐漸走向M型社會的情形或許不可避免,但在趨緩這樣的情形上面政府也有採取一些比如累進稅率的方式,為何這樣的措施會成效 ?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22(.) 22:02

幾個因素導致:

第一,各種產業與職業的獲利差距拉大。尤其是高級服務業(金融、觀光等)、土地房地產炒作以及高科技等,與第一()二級(製造)產業相比之下。

第二,政府為因應全球化競爭,對於企業投資給予甚多優惠。包括土地取得、投資減免(在產創條例)等。

第三,所得稅率級距差距仍小,另外,逃稅嚴重。遺產稅亦大幅下降。

       

張同學 發表於- 2010 10 19(.) 17:05

我想請問一下教授:

台灣走向M型社會的趨勢似乎不可避免,,政府也採取了多項措施.例如:將放寬對低收入戶的認定標準,或者是招開多次改善貧富差距的會議,那這些措施到底可以發揮多少的效用呢?可以抵擋全球化的潮流嗎?除了上述的措施政府還可以做點甚麼呢?就此議題我想聽聽看教授的看法.謝謝!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22(.) 22:42

相關問題,可以參考上面的回應。

另外,所謂「抵擋全球化的潮流」,這話要進一步清。首先,全球化的潮流除了閉關自守(如北韓,古巴)外,是不能抵擋的。它指的是,全球性的競爭,你可以不參與嗎?

為了競爭,為了降低成本,政府必須與資本家結盟,就怕他們不來投資。這種趨勢,必定會傷害到勞工階層,因為要降低成本,尤其當你企業的技術水準又不行的時候更是這樣。

所以政府的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必須面對這個趨勢修改應對。但這些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支出必須有稅收支應。而稅收就要向資本家索取,這又矛盾了。

所以,各國政府為了迴避這個矛盾,就先採取赤字預算,也就是先借錢支付每年政府的支出。現在歐美各國都這樣(德國例外,好很多),政府窮的不得了啦。

 

吳同學 發表於- 2010 10 19(.) 16:50

請問老師:

日前我國與中國大陸所簽署的ECFA

究竟對台灣是利還是弊?

常常看到有正反兩邊的說法   搞不太清楚實際的情形是如何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22(.) 22:15

台灣經濟發展對於大陸依賴已深,對於同文同種的文化,台商扎根較為容易。

民進黨希望能繞過中國,直接走向全球,但成效彰。主要是與許多國家的貿易協定都須看中共臉色。中共希望以商促統,國民黨是他覺得可以合作的對象。

  但是,國民黨也有盤算。他希望先救經濟,簽ECFA後,在中共不反對之下再與各國簽署經濟協定。目前是有些進展。

就經濟而言,短期來看,對台灣有好處;長遠來看,則不一定有利,包括對中國的過度依賴等等。但是,未來仍要看台灣如何自立自強,例如政府的政策須更有彈性,台商要注重研發掌握關鍵技術等。

 整體而言,還很難說,因為大陸也在快速變化。溫家寶一直提政治改革,就是意味大陸的經濟發展後,政治社會的改革要求已經日甚一日。

看著吧,這是你們的時代與未來,要多保持關心。

       

鄭同學 發表於- 2010 10 19(.) 17:15

社群主義與自由主義對於政治社群的觀點和詮釋截然不同。自由主義認為政治社群只存在於政治空間而已,感覺對於政治方面或政府方面較漠視;然社群主義認為政治社群可涵蓋個人甚至生活方面,感覺對於政治社群的定義較廣泛。

1想問:是否社群主義比較可能引起政治狂熱?             而自由主義對於政治較不感興趣?

在課堂上提到:民進黨希望能跳躍中國直接與國際(市場)接軌;而國民黨則期許能西進,藉由與對岸合作去與國際交流 

2:這兩種方式中,哪一種作法較能成功地與國際市場或政治打通、合作,且不失台灣本身的優勢和利益?還是說,這兩者都有其利弊,無法輕易去分析?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22(.) 22:32

一、社群主義的主張是在美國社會所引發的討論。

美國是民主國家,但是過去半個世紀以來,人民對公共事務漸失去關心。社群主義是在回應這種現象,當然在理論上就以檢討自由主義為對象了。

其實,你也可以視社群主義是自由主義的改良版,基本上它還是以自由主義為基的,與社會主義不同喔。

所以,在美國或者其他民主國家,不用擔心人民會引起政治狂熱,因為社會沒有巨大矛盾。政治狂熱都是有社會因素的,不會憑空而起。例如,上世紀60年代的歐美左傾思潮運動(你可以狗一下)或中國的文革等等。

 二、 有關第二問題,可以參閱上面的回應。另外,要參與國際化,必須要清楚你的產品在整個國際生產鏈上,是處於以及能處於什麼位置。如果是佔據研發創新部份,那當然其利潤與發言地位才夠豐沛,否則就相反。

台灣目前有許多產品都是不錯的,但在更多高科技部分產業則大部分仍不行。像台灣科學園區的半導體可能在五年後,都不行了,它只是高級代工而已,大陸會趕上來。台灣要很快找尋出路,發展新展業。我上課已提過,朱敬一院士的提案。

       

史同學 發表於- 2010 10 19(.) 18:18

老師在一開始的時候有提到第一代台獨甚麼的

請問這個是怎麼定義的?

有第二代,第三代嗎?定義又是?

現今社會中的台獨分子又是屬於第幾代呢?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23(.) 22:05

我所謂第一代台獨是指土改政策施行之前、228之後的台灣政治菁英(主要是地主家庭),他們主要避居日本。

之後的是,1950年代後白色恐怖時期的台獨政治菁英,以在美國為主。但在解嚴後,他們都陸續回台了。而且在民進黨執政後都進入政府服務,現都下臺了。彭明敏可以是代表。

第三代,可以說是在1986民進黨成立後在台灣崛起的政治菁英。陳水扁及之後的都可以這樣歸類。這樣歸類只是上課便於說明,學理上可能還需更精確些。

       

徐同學 發表於- 2010 10 19(.) 20:46

請問教授:

今天講了一些台灣的政治歷史,讓我想起以前教育對戒嚴底下的反抗國民黨的社會運動常舉的例子都是美麗島事件,可是在它之前卻還有個中壢事件,卻很少人提到。是因為其象徵力不夠、只能當作單一事件看?還是因為其影響的範圍不夠深遠,只能當作徵兆?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22(.) 22:48

中壢事件當然是重要的事件。那是顯現國民黨當時威權政府下之一般現象,作票現象。不同的是,許信良帶領遊行抗議而生的事件。

因為這事件發生在1977年,國民黨的控制力還極強大之時,所以對於政治社會之轉型作用不大。

這星期,課堂提的是轉型階段。1979年美麗島是國民黨最後一次軍警鎮壓遊行,所以具有轉型象徵意義。

       

郭同學 發表於- 2010 10 19(.) 20:54

今天有同學問了老師台灣的統獨問題。其實不可否認的,以現階段來說,對於這個問題可以越延遲面對越好。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台灣不論在外交或是經濟潛力都沒有大陸來的好,而且宣布獨立又必須面對大陸的政治壓力。但也如老師說的,現在大陸的人文平均素養還沒有台灣來的高,制度也不如台灣完善,故沒有接受統一的必要。但是這個問題卻一直是政黨用來煽動民眾的重要工具。像支持民進黨的人大部分都是支持台獨的人,而民進黨的人也會一直用這件事做為吸引群眾的號召力。但說實話,就像陳水扁上台後也沒有真正實行台獨的支票,也不敢真正的交由公民投票來票決是否獨立,這不就明顯顯示大家都知道維持現狀是目前最好的方法,但卻還利用這點來煽動一些(雖然有點不好聽)無知的阿公阿媽,以爭取選票,這樣的作法我實在很不能苟同。(以上只是對這件事的小小看法。)

我想請問的是,如果台灣(先不論是中華民國或是台灣)想要真正的爭取到所謂的國家主權,除了先決條件是有一定的經濟條件外,台灣有什麼力量可以成為與大陸抗衡的條件呢?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22(.) 22:56

兩個黨都會說謊(有時事實講一半,也是說謊)或迴避問題,應該是半斤八兩,不相上下。

投票行為有時是表達情緒與意願,候選人當然會講支持者喜歡聽的話。然而在民主國家內,如果資訊不被蒙蔽,是公開與多元的,那各種言論就隨它去吧,這是個人言論自由範圍內的事。

你不投他就行。

       

黃同學 發表於- 2010 10 19(.) 23:40

        請問教授,M型社會是不是都是越來越極端,很難恢復正常?有過恢復成功的例子嗎?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22(.) 23:01

M型社會是本世紀的用法,以前沒有過。所以,也沒有你所謂成功恢復的例子。

這現象是全球化造競爭造成的。因為舞台是全球,有辦法累積財富者,是賺全世界的錢,想想比爾蓋茲吧,你要賺幾輩子阿。還有為了最近十年日益激烈的全球競爭,各國低階勞工處境比起上世紀下半葉來看,是變差了。更累、更沒有保障、福利更少。

這問題以後我會再分析。有些複雜。

       

同學 發表於- 2010 10 20(.) 02:02

        我想請問教授為何在90年代後所有社會運動幾乎全部都染上政黨色彩(除了野草莓學運或大埔農民這些,很少有非政黨色彩的運動),甚至是複雜的社會問題全部被政治簡化?有什麼辦法解決嗎?

台灣的政府目前在超級資本主義下走向為財團服務,甚至可以做出像是大埔農民事件這樣的案件來,老師您認為在現在這個時代何以政府敢如此囂張的迫害人民?又或者是像環評幾乎形同虛設,政府甚至還可以講說"一定會讓它通過"之類的話(像國光石化),海豚會轉向這種荒腔走板的話。老師您認為台灣的社會到底還缺乏了什麼而導致這種狀況屢見不鮮?到底我們還需要怎樣的東西或該培育什麼才能改善這種情況呢?

謝謝。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22(.) 23:15

那時許多社會運動推動者還是怕阿,跟著民進黨安全許多,因為當時國民黨已不敢強力壓制反對黨(這樣說有些簡化,但1980中期當時是有這樣的氣氛)

另一方面,社會運動的反應或抗議對象是國民黨阿,所以可以跟民進黨結盟,這是一定的。

但是,民進黨執政後,卻跟這些社會運動理想漸行漸遠。2008下台,跟這個現象有些關聯,那時反倒是國民黨又與這些社運有了關係的改善,如教改、女權團體等。

國光石化的發展,可以看到環評過程的草率與政府處理民意的顢頇。但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永遠是個兩難的課題。

發展新產業對政府而言,可能是日費時,這些石化業,對台灣而言駕輕就熟,技術也可以。而目前政府對於GDP成長與就業仍視為執政首,這是國民黨的意識形態經濟發展。

對於台灣未來十年或二十年需要什麼產業,我們還沒搞定,這真需要好好談談,在公共論述中。

       

張同學 發表於- 2010 10 20(.) 19:17

        如果一個駕駛面臨了轉向會害死一大群人,不轉卻只會害死幾個的人的兩難抉擇時,相信大多數人在必須做出決斷時應該還是會選擇犧牲少數人吧?然而老師你在課堂上講了台灣歷史的演進至今,卻出現了台灣執政者堂而皇之的選擇犧牲大多數工薪階級的權力從而轉向支持少數資產階級的詭異現象。我想請問,身為執政者,在面臨這種階級之間的兩難問題時,政府究竟應不應該從中介入呢?又或者政府有介入的空間嗎?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22(.) 23:23

勞委會主委上次在協調基本工資時,增加600元,結果勞工團體與工商業團體雙方都不滿意。

政府部門中,勞委會是站在勞方的,其他如經濟部、財政部(以前王建瑄站在勞方與中產階級立場,要扣資本家的稅,沒做多久就下臺了,這是唯一例外)經發會等都是站在資方的,現在還有環保署也站在資方,你說奇不奇怪。

政府真要對此議題有所作為,就看他對稅制改革有無魄力。

其他意見,可參考上面相關回應。

       

黃同學 發表於- 2010 10 21(.) 03:17

老師,我想要問一個問題:

這周講到台灣的黨政與社會結構發展,早期我們主要以加工出口創造經濟高峰,而隨著工資上漲,原先的產業勢必轉型或遷移生產地。從報紙報導,某些產業至今仍處於類似此困境之中,於是便有團體指責政府顧勞工的生計,放縱大陸產品傾售,限制台商根留本地的措施不完善,沒做好協助轉型的責任等等。

記憶我高中時為了做報告,看了一本叫"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的書。書中主要關注紡織相關產業的全球轉移。從英國掌握海上霸權,美國是起初的棉花大宗,日後更一度成為世界龍頭,棉農不僅在經濟,也"於政治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時至今日,即使鋒頭已褪,美國西部棉農享受的補貼金額高的驚人,歷屆總統幾乎都為選票而做出天價補貼的政策。

我們知道商人的準則是降低成本,提高利潤,成衣代工從美國、台灣、大陸等陸續轉移。以偏激者來講就是"輪流剝削"。當國家整體經濟提升,基本工資必定水漲船高,到時候龍頭的棒子或許又會交到像是越南、孟加拉或印度的手上。

勞工的權益本當受到保障,但類似種種在台處境維的夕陽產業,

未來的走向應當如何呢?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22(.) 23:31

大陸產品傾售指的應是走私管制鬆散,這當然是政府的過錯。但是,在正常的貿易談判中,本來對不同產業就是有得有失的。

原則是,不具競爭性的產業,就應讓它淘汰,除非它升級。話雖如此簡單,但過程非常艱辛。因為他們也會遊說政府,因此有時難以判斷與決斷,到底哪些產業該被犧牲,哪些該被補助。最理想狀況,是讓市場決定或依競爭力評估。

       

陳同學 發表於- 2010 10 21(.) 19:25

教授你好:

      (先說聲抱歉,這個問題是在教授回答學生問題時所聯想到的,與上課內容較無關連)

      還記得幾年之前常聽到有人說:台灣人未來可能要像菲一樣,變身成「台」出國幫養家,我想近年來經濟M字型越趨明顯,加上開放大陸學生來台,ECFA簽訂,物價上揚,國際情勢等等,要維持單身生活的水平線漸漸提高,在就學與就業如此競爭的環境之下,是否連M字前端的族群也有可能達不到小康的生活品質呢?若果真如此,養家活口的水平線繼續上升,那政府是否應該出面改善呢?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22(.) 23:40

台灣不會變成菲律賓第二,這不用擔心。台灣的教育水準與競爭力都還是很不錯的。國內人民有憂患意識就沒有問題。

另外,菲律賓的政治社會不平等(由七大家族政治控制國家),導致政治與經濟結構問題無法解決(例如,你這家族掌握某項產品進出口利益,誰要提發展國內替代產品產業,我就不讓你發展)

不要怕競爭,要upgrade自己。至於貧富差距問題趨勢是嚴重的,前面許多同學都已提到,未來需要結構性與制度性的解決。而公共領域定要發聲,才能在政府政策上使力。

       

葉同學 發表於- 2010 10 23(.) 10:33

請問教授:

如果高科技很重要又代表前瞻性,為什麼大家會不願意投資高科技?

教授上課時說過蔣經國時代因為他知道所以大家都比較安分,

現在則沒有人怕,那這樣會不會台灣看似進步實則在退步?

還是真的要有較威權的管制大家才會比較?

如果兩黨政治爭鬥太多引發經濟不利,

那怎樣才會是最適合台灣的政治模式呢?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23(.) 22:11

高科技的研發經費非常驚人,有時還不知成果在哪裡?生科技的研發,政府已投資了許多研發經費在中研院,但有人認為成果非常有限。所以這不是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能力。

好的研發成果要到市場行銷又是另一項挑戰。所以高科技產業代表的意義很多:包括研究團隊文化良劣、研究社群能否相互支援、政治社會體制是否健全、該產業在全球的位置掌握,而且瞬息萬變,還須有彈性的回應機制等等。

第二問題,有關威權體制的研究指出,如果一個國家經濟在起飛發展階段,威權政體對經濟是有幫助的。因為它提供穩定的政治環境、培養或優惠某些產業及企業家(可以說是寡頭壟斷)、設計經建計畫並加大力度專注於某些產業的培養與投資。所以在1980年以前的台灣至科學園區成立都是如此。

但是,如果資本主義制度運作已經成熟後(相對而言,就是政府的經建計畫的意義已縮小時,你看後來90年的十二大建設就完全比不上之前70年的十大建設之影響,為何?因為民間投資已經成為主力),威權政府可能就沒效率了。因為投資的正確性,政府不如民間,後者自負盈虧,整體而言,絕不會盲目。政府介入會變的沒有效率,你看目前中國大陸現階段慢慢就變的是如此了。

因此,中國政治體制會改變是遲早的事。所以,政治體制的選擇不是誰說了算?它主要還是受到經濟發展的影響。記住,我說過的近代西方社會民主的由來,不就是因為資本主義嗎?道理是一樣的。所以,現在台灣政府的角色就自然往比較服務型的方向走啦。

兩黨惡鬥是兩岸的問題以及歷史問題沒有獲得解決,這問題(現在主要是兩岸)一天不獲解決,惡鬥不會自然消失。要如此看問題,而不要只做憑空的期望。

       

陳同學 發表於- 2010 10 24(.) 15:53

       第二問題,有關威權體制的研究指出,如果一個國家經濟在起飛發展階段,威權政體對經濟是有幫助的。........

因此,中國政治體制會改變是遲早的事。所以,政治體制的選擇不是誰說了算?它主要還是受到經濟發展的影響。....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23(.) 22:11

(以上是老師的回應,節錄部分,希望沒有斷章取義。)

所以,經濟制度與政治體制間有密切的關係?當實行資本主義或是財產私有化後提供了民主制度興起的要件是嗎?

 

另外,我在這一期的科學人(104)〈民主實驗室〉專欄看到

民主選舉是項科學實驗:每隔幾年,你利用選舉小心改變了一些變數,然後觀察結果。如果你想得出不同的結果,那就更動變數。......

(全文請見科學人雜誌)

選舉是否真能如文中所言的,可以看成是一種科學實驗?我認為這樣的說法似乎太膚淺了!畢竟選舉人並不全然都是理性的,選舉的生態也相當的複雜不是嗎?

我沒有學過社會科學,我想請教老師,對於相關的論點或研究應該從何分析起對錯或者是說他的價值何在?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24(.) 21:09

有關第一個問題的回應,我是比較屬於馬克思主義式的。也就是說,因為科技進步或人類生活的需要,會改變生生產模式或工具(例如由游牧到農業,由農業到工業,或由工業在進化到服務業等)。而生產模式會決定人的關係,例如地主與農奴,或者老闆與受薪者等等。

經濟關係是最重要的,它會決定政治的關係。例如到了19世紀工業時代,資本家崛起,他的社會地位可能就會逐漸與貴族相等。亦即是說,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盛行時,傳統的政治文化與統治方式就會改變,例如書香傳家的鄉紳沒落了,經營企業的地方人物就會取得發言權與參政權等等。大致如此。所以,資本主義與民主政治必然是共生的。

第二問題比較困難,人是歷史的主角還是傀儡,可以是永恆的假設。在社會科學對行動者的研究中,你可以假設人類某些行動的必然性是可以預測的,例如趨吉避凶、買低賣高等,你的預測若能到達某種程度,你只要表明這些比例式的「客觀事實」,那在研究上也可以成立。一般這稱為客觀主義的解釋性的研究法。

另一方面,你也可以假設說,某些理性選擇行動上與某種結果之現象只具有親近性,不一定具有絕對的因果關係。從此種觀點出發,把這種親近性的種種現象與種種關係闡述清楚,包括從歷史、從具體政治經濟社會或文化現象中切入皆可。這稱為主觀主義的詮釋性研究法。

上述兩種皆可以成立,亦皆有價值。

另外,還有批判性的研究法,它的目的是要發展某種行動理論,以作為為研究與參與結合的理論。它雖不是屬於自然科學式「客觀的」研究法,但他會有改造客觀環境的理論力量。當然這種批判式的研究法以左派理論為主。

所以,科學人文章的提法,屬於第一種研究法,有他道理,但你如果對這些議題熟,你也可以提上述所提的第二種研究方法反駁它。亦即舉證說明他的錯誤,然後再提出比較廣涵或接近事實的研究結果。學問就是這樣切磋,逐漸趨近真實。

       

吳同學 發表於- 2010 10 24(.) 22:00

        由於有討論到台獨問題,我想請教教授過去就讓我不解的是,台獨和一國兩制真的是極相反的兩個名詞嗎?哪一個對台灣的未來會有比較好的發展呢?如果一國兩制真的那麼好,新疆和西藏為何那麼想獨立但香港卻不會那麼強烈的意識呢?只有和他們的經濟發展有關嗎?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25(.) 22:04

台獨就是台灣獨立成為一個國家;一國兩制下,台灣是一個特別行政區,如香港。一國兩制為中共所提在台灣幾乎沒有市場。

香港是由英國租期屆後,歸還給中國,香港本身沒有選擇權。香港又在地理上靠近大陸,依賴性特強,沒有抗議本錢(只能要求民主與人權)

西藏與新疆問題不同,你可以上網查一下他們的簡史就可知。

我會在課堂上專章介紹。

       

王同學 發表於- 2010 10 25(.) 00:38

請問教授

這兩天剛好有看到日本東京影展的事

感覺中國人真的很可惡...... 一直打壓我們

雖然簽了ECFA 但好像還是處處在各種地方打壓我們的政治力

簽了ECFA之後 我們對中國依賴愈深 是不是我們和中國越來越沒有談判的籌碼了

這是否又與現在的執政黨有關呢=   =

       

葉同學 發表於- 2010 10 25(.) 00:50

想請問教授:

最近這幾年來,台灣與中國的接觸日漸頻繁,從開放探親-三通-簽署ECFA.

台灣與中國越來越接近,最近政治也常常有統獨的問題,想請問教授認為台灣

主權的立場在未來是要維持現況,還是被大陸併吞呢?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25(.) 22:12

今天又有新發展。中共已出面緩頰。

不要忘了,國家是武力造成的。牽涉到主權問題,都是你死我活的。中共對台灣主權問題是不會讓的,但現在因為與國民黨交好,暫時擱置。只是東京影展那位中共團長二百五,強烈表態,想一石兩鳥(給日本顏色看,同時表示自己愛國,過頭了)

現在兩岸政治問題無解,所以先從經濟議題交流。未來必會碰到政治問題的談判時刻。再說吧,這個難題。

       

謝同學 發表於- 2010 10 25(.) 05:53

        老師上課所說,現在一些弱勢抑或利益團體,要為自己權益發聲時,往往只能靠一些所謂民意代表、立委,來聲張其意見。而往往其中又牽扯到金錢。導致一些弱勢的團體只能靠抗議、遊行,來博取社會的注意。請問,有哪國家是有更好的管道讓政府機構聽到這些聲音而且也有效率的去改善的嗎?有的話,是哪種辦法呢?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25(.) 22:18

社會上各種(包括公共及私人)權益都是需要自己長期抗爭爭取的。包括遊說、論述、組織、遊行抗爭等。如果沒有達到制度化的改革(例如稅制或社福制度調整),那所有的改變都是微不足道的,也有可能越改越糟

台灣缺乏社會主義文化,所以各種抗張力度都不夠,所以你看改革幅度都是有限的。我會再專節介紹。

       

林同學 發表於- 2010 10 25(.) 22:10

        記得上一次在課堂上,老師有說過最近台幣幣值狂升的原因,基本上是因為人民幣死升值,導致美國為了自己國家的競爭力,瘋狂印鈔票,迫使美金間接貶值,也相對的使台幣升值。然而,台灣和大陸在進出口上所扮演的角色很類似,都是賺取微薄的代工利益,一旦自己國家的幣值提高,對這些中小企業的衝擊一定相當大,但是究竟大陸是用什麼辦法使自己的幣值不再往上升,而台灣又是少了什麼條件,不能像大陸一樣堅守自己的幣值?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25(.) 22:30

其實,台灣現在也是跟大陸一樣,政府使力升值(或緩步升值)阿。

最近,亞洲各國不是大家都在壓升嘛,為了出口。

貨幣升貶有兩個因素,一個是經濟性之自然因素(出口多了,生產力強了,幣值自然會升值),一個是政治性國家的手段(貶值手段包括印鈔票、央行降低存款利率防止國際熱錢流入、央行買入本國貨幣拋售美元等等,升值就是手段相反)

台灣因為目前不被美國視為對象(主要是中共),所以問題不大。

       

顧同學 發表於- 2010 10 25(.) 22:24

        老師上課時講義中有提到人民有財產權,另外也提到政府有權力以公告地價向人民徵收土地,但是公告地價卻比市價還要低好幾倍,賣給政府反而是虧非常多的錢,政府要徵收時人民似乎也沒有權力說不,也許這塊土地就是這一家人全部的財產,卻得在這麼不公平的條件下賣給政府,所以前陣子政府為了興建中部科學園區而大量地在中部徵收人民的土地,造成中部興起很多土地運動,以公告地價徵收人民土地是從很久以前就訂下的法津,但這是否是變相地在剝奪人民的財產呢?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25(.) 22:37

現在政府的公告地價是與現價有差距,我知道政府徵收不會按公告地價。

據我所知,目前徵收價格是還合理;只是許多人預期未來的價錢,會漲,所以認為價錢不合理。

我覺得徵收的問題,主要是出在誰有權決定哪些土地要被徵收。

       

賴同學 發表於- 2010 10 25(.) 22:32

        之前上課老師曾經提過,以台灣的社會現況來說,不適合再推動類似十大建設的政策,而應該致力於例如產業規劃和評估等方向上。想請問老師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為何?為什麼幾十年前的社會適合的政策不適合在現今社會中再被推動?現今社會和幾十年前的社會有何顯注的不同之處?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25(.) 22:48

除非是社會主義國家,受到意識形態的指導,規定政府必須投入產業活動,否則民間投資才是最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率的。

另外,當一國在發展初期階段,國家也有投資的必要,尤其在經濟不景氣時。政府拿什麼投資呢,借錢阿(主要以賣公債集資為手段)

其實,你看政府現在也投注許多公共建設阿(尤其在金融海嘯後),到處都在興建公路等等。但這些所提供的就業率與投資額相對於民間投資還是非常少的。民間投資占主要比重,這才是健全的經濟體阿。

       

楊同學 發表於- 2010 10 25(.) 23:04

"台灣政治經濟歷史發展"有提到關於土地改革部分,政府有計劃的實施三七五減租、耕地放領、耕者有其田,使大地主交出手中的農地,但政府也分給他們股票做為補償,使他們轉而投資工業,變成大股東,台灣從此之後便努力朝著工商業的方向。這一連串的轉變,我是否可以推論是政府"精心策劃"的結果?(政府的土地政策看似是幫助廣大農民,實際上是有計畫的發展工商業,農民最後卻變成台灣社會的弱勢)

另外,當時發展出來的農會系統似乎是掌控在國民黨(政府)手中,那現在的農會仍是受政府或是國民黨控制嗎?它是政府機構底下的一個部門(機構)?

它可以被歸類成是公營或民營嗎?

謝謝您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26(.) 15:25

很難說是政府精心策劃。因為當時這四家公司都不賺錢,賺錢的公司可沒有開放。說實在,當時很多人也不知股票為何物?政府有許多做法是摸著石子過河的。

至於農會是民間團體,它也不是公司,是法人團體(當然他也可以經營公司)。目前國民黨還是可以控制約七成的農會,主要還是藉由農會黨籍理事與理事長選舉的獲勝。

       

陳同學 發表於- 2010 10 25(.) 23:11

        教授您好,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讀到過以下說法,是說台灣在戰後的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經濟情況,在國民政府的引導下,發展迅速,但台灣在當時基本上,不論是原料或資金,都以大量仰賴進口品為主,而有台灣處於「殖民經濟」此一說法,想請問教授對此一說法有什麼看法呢?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26(.) 15:34

是有此說法。

主要指美、日對台灣的制約關係與結構。

例如,美國日將其國內高污染或不具競爭力的工廠轉移至台灣生產。因此在科技內容與產能上,都係按照美日在世界上的銷售需要而生產。台灣許多工廠也靠著這些周邊零件的搭配而生存。現在園區這個產業結構也大致如此。

殖民經濟指的是,你的生產內容與模式,是依著核心國家的需要與支配而存在,是一種受制的結構。

台灣從1990年後,也是將這些模式複製至東南亞啊!但是技術水準沒有像美日高。

       

呂同學 發表於- 2010 10 26(.) 11:59

請問教授

      在台灣選舉氛圍如此濃厚的情況下,人民不是藍就是綠,每每到選舉期間總會有理性的議題或是搧動的事件發生,感覺就像是民生經濟 國家發展都沒有""贏得選舉來的重要

     台獨也似乎只成為一種炒作的話題 為什麼政黨的功能會演變成今天這樣呢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26(.) 15:43

民生經濟如何改善,人類已經有許多的經驗模式可以參考,技術性已經很成熟,任何執政的政黨做法都差不多。所以,作為話題或主題不太新鮮(貧富問題以後或許是主題了,但是大部分政客沒有敢碰這個問題之改善的)

反倒是,國家認同議題,充滿各種可能性與發展性,也具有所謂的教育意涵。一方面,台灣地位的不確定感一直困擾著內部,所以政治人物面對這個問題,論爭可以讓自己增加不具政治風險的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