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同學發表於- 2010 10 12(.) 20:43

老師您好:

今天課堂上提到單一選區兩票制以及比例代表制的新體制,集體傷害了小黨的存在。從以前我都不斷的在想為何無黨籍或是其他黨籍人士一直沒有出頭的現象,第一次聽到原來也有利用制度暗地裡扼殺其他人參選政治的方式。我想問的是如果除了藍綠兩黨的政治勢力,若有大量的第三勢力的介入,是否有可能改善藍綠兩黨惡鬥的情況?

另外一個問題是有關政黨以及利益團體的不同,除了政黨主要不同於利益團體的特色即是掌權與否,而利益團體則是發表意見並且對政府施加壓力。我想請問的是英國的工黨是否是一個由利益團體轉為政黨的例子?若是的話,利益團體既然有能力轉為政黨,為何不尋求更直接的方式爭取利益,而是使用間接的方式(金錢的問題除外)?若不是的話,利益團體是否有可能壯大轉為政黨?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14(.) 19:26

從另一方面,一國之內有幾個政黨有時也與社會文化或傳統有關,不一定全部跟選舉方式有關。

台灣有太多人或組織想建立第三勢力了,但很難成功。我認為除了兩黨合謀因素外,目前國家定位與國際地位的焦慮感,也使臺灣人無法支持一個所謂「中立」的政黨(你總得有兩岸國家政策阿,但仍不脫目前兩黨的範疇)

另外,有了第三黨是否會改善藍綠兩黨惡鬥的情況,我說這很難。許多多黨制國家的內閣更迭頻仍,都是合作連橫,同床異夢,鄰國日本不就是嗎?

至於如英國的工黨由一勞工團體組成,那是英國當時的獨特背景。今日利益團體多元,如按此說,便有無數政黨存在。如果如此,那也是災難,政策如何討論妥協啊?按照多元主義民主的說法,政治是複雜分工的專業,利益團體遊說即可,不必一定親身參與,我同意這種論點適用於目前。

同時,若是同一利益的團體組成一個政黨,可能反而不利於彼此間的協調。因為利益對立太明顯了。

所以,大家可能痛恨台灣兩黨制,但是多黨也可能是災難。

       

陳同學發表於- 2010 10 13(.) 15:04

        為什麼台灣的選舉文化充滿非理性的謾罵與情緒操縱,而沒有人願意真正去理解候選人的理念和分析政見的可行性?為什麼立委忙著爭執的常常是一些地方的、trivial的議題,不然就是參加每個人的喪禮,而真正重大的、國家的決策卻沒有辦法放下成見來討論,最後又是不斷強化顏色和你我這些分歧而沒有辦法達成共識?像這樣的人卻能夠一再當選,究竟是哪裡出了錯?問題的癥結是不是人民的判斷力不足、民主素養不夠,還是其實大多數的人從未學習如何跟想法與自己不同的人相處?當政治鬥爭造成了集體的漠然,還能如何鼓勵人民參與決策?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14(.) 19:37

政治人物都非常熟悉選區人民的投票行為,有些人以人際關係、以利益、以政黨屬性等決定投票行為,所以一張票的內涵其實非常複雜。

舉個例子,有些政治人物只要強調政黨就會當選,你看高市菊興之戰,後者背棄黨了,雖然人品政績皆是上選,但希望已渺茫。

在台灣,越是大選,政黨屬性與偏向越明顯,若是基層選舉,則以人脈平時服務為主。很難說,「問題的癥結是不是人民的判斷力不足、民主素養不夠」,而是選民關心在乎什麼?

比較起以前而言,現在政黨提名人素質都有長足的進步了。所以,我還是覺得比較樂觀看待。

       

陳同學發表於- 2010 10 13(.) 17:51

老師您好,對於您上課回答同學發問的問題我產生了一些困惑:

1. 美國負債情形最為嚴重,那麼我們為何還認為他是一個強國呢?僅僅是因為他強大的軍事實力嗎?還是您上課提及的他擁有大量的黃金最為美元的擔保?

2.台灣單一選區兩票制,讓大黨恆大,小黨則難以生存,您說政黨逐漸消失,那麼您認為將來台灣會走向兩黨制嗎?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14(.) 19:49

美國還是擁有世界最先進的科技、生產力,這些就是他最大的本錢。

負債表示政府支出超過收入,但支出也可以視為是對未來的投資,只要經濟景氣,政府還是可以透過稅收回本;

另外,一種是國際貿易出超或入超問題,入超是表示國家產品競爭力不如人,所以美國國力是在走下坡沒錯。

但是,由於還是強國,它可以透過國際對美元持有的需求,來平衡它的逆收支,工具方法很多。例如,印鈔票等。

其次,台灣目前就是兩黨制啦。一般,要在國會選舉中得票率要超過5%,才被計為是一個有效政黨。

 

張同學發表於- 2010 10 14(.) 14:54

老師您好:這次您上課時有提到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國際間也在隱隱約約發生匯率的大戰,而台幣也在此時面對強大的升值壓力,央行的總裁也在努力的與熱錢對抗.,也是如老師您所講的,一個國家的壯大也會使這個國家的貨幣幣值漸漸上升,但台灣在這十幾年來新台幣幣值相對於其他的亞洲貨幣是貶值的,而這也使得國人的購買力停滯不前,雖然說央行在這十幾年來固守台幣匯率是為了台灣出口的競爭力,但難道台灣的發展實力還是要靠低匯率才能存活?在這件事情上我想聽聽老師您的意見,謝謝.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14(.) 20:01

我們咬住對美元匯率不變是一貫政策,目前美元自己要貶值,我們事實上就是跟著貶阿。央行的總裁無奈的給了一點升值空間,其實還時以貶為師,為王道。主要還是獎勵出口。

台灣出口取向下,國內薪資還是沒有上漲,表示我們的生產力相對其他新興國家是在下降阿。當然如果跟大陸有競爭關係的產品,維持低薪資、低匯率也是不得已的事情。

另外,台灣的研發經費投注的少,我記的只GDP1.8%2%總之,比先進國家都少。你可以查一下。所以在這波產業轉型中(1990年後,政治紛擾亦有極大關係)我們趨緩了。

 

鄭同學發表於- 2010 10 14(.) 18:04

60年代是新左派;80年代是新右派( 羅爾斯 );2000是中間路線。

q1:請問:新左代表人物是誰?又中間路線的代表人物是:紀登斯嗎?他曾發表過不偏左亦不偏右的新中間路線"第三條路"

q2:中間路線揉合了左派與右派的優點,也不過於偏向某個極端,同時重視市場經濟和社會正義。這種"中庸"路線看似非常完美,但還是有其缺點和弊端。想問:為何中間路線還是無法解決當今社會問題,且能有其缺點?

q3:從歷史路線看來,社會體系不斷在左派與右派間變...    人類還沒找出最佳的路線,想問:在未來是否能找出最好的社會路線呢?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14(.) 20:12

新左代表人物極多,德國法蘭克福學派、各國的左派理論家,可以到維基網站查一下即可知。

尤其英美當時也極盛,反對現存政社體制與價值,包括學生運動等都在內。同理,新右派也不只羅爾斯。你說對了,中間路線的代表人物是:紀登斯。程度不錯。

對於這些發展,不是哪一種好,而是任何學說體制,走久了都會有弊端與問題,當然,改革之議必然蜂起。時運若此。因此,對於政治制度與意識形態沒有所謂最佳的問題,而是選擇的問題。

中間路線現在也少人提了,因為它綜合了左右的缺點。 一方面減稅(右派),一方面增加社會福利(左派),福利共享,大家高興;債台高築,後代憂愁。

       

張同學發表於- 2010 10 15(.) 01:56

老師上課有提到瑞典的福利制度

想請問老師瑞典是花了多久才達到如今的福利制度

他們人民的薪水有1/3都拿去繳稅 都不會有人反對嗎?

那麼其他國家像是台灣美國的可行性?

       

史同學發表於- 2010 10 15(.) 11:17

關於稅與福利制度的部份

我總覺得目前對於有錢人所課的稅實在是太少了

先前為了促進消費所以發行了消費

因此讓我們的下一代背負了更多的債務

這樣下去未來政府的福利政策是否會因為缺乏經費而無法施行

而這樣也可能讓台灣更加混亂

難道政府這麼不敢對有錢人增稅嗎?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17(.) 21:41

20世紀初的工業化,瑞典變得富裕。然而,卻也激化已存的各種社會矛盾,特別是勞資糾紛。1931年,社會矛盾達到頂峰,政府派兵鎮壓北部奧達倫地區的罷工,殺死5人,釀成瑞典現代史上最著名的慘案,造成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分配的不公。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社會民主黨在其第二代領導人佩爾·阿爾賓·漢松率領下在20世紀20年代期進行了重大的政策調整,開始走上一條通過逐漸建立廣泛的社會福利制度,以達到消除社會矛盾的目的。

漢松在1928年提出著名的建立“人民之家”的理論。他把國家比作一個家庭,認為一個好的國家應該像一個好的家庭一樣,沒有剝削和特權,只有平等、互助和合作;不分性別、階級和社會出身,人人享有同樣的權利,承擔同樣的責任,且獲得必需的各種生活保障。二戰後,失業保險、全民養老金、全民疾病保險、兒童補貼、住房補貼、勞動保護、九年義務教育等陸續開辦。其後又提出兒童福利、老人福利和醫療保險等一系列從搖籃到墳墓的改革方案,進一步完善社會福利制度。這導致該黨後來執政長達近半世紀,這樣的有遠見與正義的政黨,在世界其他地方很少見。

除非天怒人怨,否則當人民習以為常時,制度就有其慣性。有錢人當然希望改變,但這個國家中產階級多數(因為這個制度之故),所以就不容易改變。

台灣與美國都是資本主義社會,要達到這個制度標準,很難。你在立法院提案,工商團體與富豪不擋才怪

       

謝同學發表於- 2010 10 15(.) 14:12

        現今台灣的政治主要由兩個黨所操控,而台灣的政治生態感覺上都是為反而反,兩黨皆協力助長的政策除非是雙方都有利益,否則根本不會整合。這樣下來,政府所推動政策真正的目的、意義,反而變成次等的問題。就老師上課所說與讀取政治新聞所看,是政治人物及政黨都把政治參與當作是一種風險獲利事業,而輔助社會、增益民生,已經不是現在參與政治的人的首要目標了,就此,您認為有沒有辦法使得政黨的影響式微化,而讓真正有理想、抱負的政治菁英出來主導呢?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17(.) 22:04

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這兩黨,現在台面上人物你都不滿意。那你就要想,以他們目前黨內生態與文化,你所問的有理想的年輕人如何在黨內出頭?

所以,我認為台灣要有前途,就是公共領域的健全。好的議論,政黨為了選票,會照單全收。也就是,社會輿論主導國家發展。目前,是有進步,但離理想還有距離。

       

陳同學發表於- 2010 10 15(.) 22:11

老師您好:

    老師在回應中提到「高市菊興之,後者背棄黨,雖然人品政績皆上選,但是希望也渺茫」,我想在台灣走政治路線,很難以無黨籍的身份獲得選票,這或許也表明了一些原先懷抱熱誠理想的年輕政治家,為了選舉而與黨派妥協,而很難達成原本的理想,這樣不禁讓人覺得政治是條坎坷路,也因如此,現今當上政治家的,多半原本就是政治家族,或是有「顏色」很深的背景,這樣是否表示兩黨制的根深蒂固?以及很難改變在選舉時,只能用比「哪邊比較不爛」來投票呢?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17(.) 22:08

用比「哪邊比較不爛」來投票,好像就是我的心聲。

兩岸關係可能還是未來的政治主題,所以這兩黨的政治語言,未來還是會以藍綠為主軸。

除非,台灣貧富差距嚴重性已超過兩岸問題。那時左與右的意識型態才有一些競爭市場。

       

陳同學發表於- 2010 10 15(.) 23:33

我原本的問題其實與鄭同學的Q3很類似

q3:從歷史路線看來,社會體系不斷在左派與右派間變... 人類還沒找出最佳的路線,想問:在未來是否能找出最好的社會路線呢?

我現在發想說,既然沒有一種最好的路線,僅能在左右派別間做搖擺,那我們做出他跟時間的關係圖或寫成一種函數,然後去預測未來的趨勢發展?

我也只是好奇啦!學科學的都有理論跟實驗,不知道在社會領域上有沒有存在一塊理論的東西幫助研究?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17(.) 22:34

左右派別間搖擺的現象是指歐美先進國家上一個世紀的狀況。

其它開發中國家,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他們的議題很多,貧富或經濟議題只是其中之一,有些是宗教與統獨的阿等等。後者的議題,會讓選民更有意願去投票。

社會科學不可能就一個現象做出一個整全不易的一般理論,這跟自然科學完全不同。社會科學有許多研究方法,它會有一個()概念、基本觀點、論述、或假說推論,但也只是研究取向,不會有所謂定律的發現或研究。也就是說,發現或詮釋其獨特性或分析各個現象的因果關係可能更為重要。

問題是,因果關係非常難以作出美好的解釋,因為變數無窮(只能抓主變),歷史因素(前因後果)而且難以控制(無法實驗)人非物,它並不存在所謂「完美的規律」。

       

侯同學發表於- 2010 10 16(.) 09:06

臺灣的選舉文化一直不好,不論是惡意攻擊對手,或是刻意強調對手不好的政績,或是強調台灣的主體性,選擇藍的就是「統」,被定位支持親中政策人士;選擇綠的就是綠的就是「獨」,被定位為愛台灣的人士,每到選舉的時候,各個候選人的廣告文宣和其他開銷所花的錢一個比一個高,甚至還賠了很多錢,真的很難說他們不可能拿職務來把賠錢的選舉賺回來。立法院的衝突常常都只有國民和民進兩黨,每次打開電視都只有這兩黨,根本在電視上看不到其他政黨,這到底是政黨還是媒體的陰謀,讓大家只知道這兩黨?

       

王同學發表於- 2010 10 16(.) 15:42

稅的問題好像始終沒有個定案

有些人主張一定要按照財產課稅 甚至升稅 這樣才能維持公平利益

但現在的社會仍然是貧富差距愈趨愈大

有些人主張要降稅 因為這樣可以刺激經濟發展

使上層帶動下層發展 造成全民福祉

教授你覺得呢@@?

       

葉同學發表於- 2010 10 16(.) 21:29

老師上課有講解到選舉與政治相關的問題,我有一些問題想要提出:

1.政治人物,原本應當是基於想要服務民眾或是增進社會、國家的福祉為前提。但是現在參加選舉的人往往以爭取利益為主,甚至出現抹黑、賄選等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老師你認為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想法的改變呢?又或者這只是台灣發生的通病呢?外國也有這樣的情況嗎?

2.台灣目前的兩黨制,造成選舉時永遠是那藍綠所提出的候選人物互相競爭,最後治理人民的選擇被侷限在小範圍裡。雖然兩黨制有利於政府的組成與避免黨獨大。但是否應該壓制藍綠的大勢力,讓一些勢力較小的黨派所提出的候選人也增加競爭力會比較好呢?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17(.) 22:41

只有這兩黨之爭,我已在選舉制度及上述同學問題中回答,可以參考。

另外,台灣越下層選舉越不談統獨,只有人際及買票。至於總統大選及國會選舉才會出現統獨問題爭議。

媒體的報導現象,其實是媒體不長進,它門只有生存問題(收視率)比較沒有理想。

缺乏獨立理想的媒體文化,有些來自媒體無人才,一方面當然也是台灣政治社會發展的後遺症(白色恐怖歷史以及商業唯利是圖的惡質環境)

       

林同學發表於- 2010 10 17(.) 00:00

        型社會一直是台灣近幾年來的重要議題,這種資本主義下的產物,使得社會越來越極端化,貧富差距也日漸擴大。

最近,政府為了解決房價居高不下的情形,計畫在帝寶旁邊推出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目標當然是希望剛入社會的青年或是北上奮鬥的南部人,免於為了天價般的房租而落於型社會的尾端,進而降低這些高級住宅的地價,然而,這樣的作法是否也降低了台灣的價值?也許這樣的想法十分現實,但綜觀世界強國,它們也是有特定的區域,擁著其高無比的地價?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17(.) 22:49

社會住宅的提供完全不會影響豪宅的價格。因為這是市場區格現象,有錢人多了,豪宅就會涨價。尤其,你跟國際接軌,國際資金也會來炒作房地產。

政府打壓都是一時的,一點成效也沒有。政府會如此做,只是希望不要房產炒作過度,一下崩盤,它哪裡希望房地產下降呢?

所以,社會住宅與好地段住宅價格幾乎沒有關聯。台灣社會住宅的提供率比鄰近國家都少,你可以查一下。我們是3%(社會住宅所以住宅),鄰近國家好像到8。所以,我們是經濟正義的國家。

       

賴同學發表於- 2010 10 17(.) 01:19

我認為現在的政府對在政策上是偏袒資方的:現今台灣的選舉生態中,和商業界關係越好的政治人物,可以獲得較多的資源,也就比較有機會在選舉中當選,這種現象在大型的選舉中特別明顯。而為了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政府應該要對富者課較重的稅,但由於政治人物的當選往往因為得力於資本家的幫助,所以政策上難免偏袒資方,日積月累則加深貧富差距。想請問老師:這種現象應該如何解決?抑或這是現行大環境下的不可避免之惡?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17(.) 22:54

一般手段只有累進稅、遺產稅、營業稅等徵稅手段以及社會福利措施。

我們除了健保(應該不能稱為社會福利而是社會安全措施,但因為太「福利」了,一笑)及國民義務教育投資,勉強及格外,其他都不及格。

相關討論可以上網看看,這些文章不少。

       

蟻同學發表於- 2010 10 17(.) 13:15

教授您好:

蘇聯和未開放的中國是否就是馬克思所謂的無產階級專政階段,

還是那只是掛著馬克思名義的獨裁政府?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17(.) 23:04

現在沒有蘇聯了,是獨立國協。

你問以前的蘇聯及中國國體問題,就政治學而言,它們是一黨專政的國家。既然黨專政就會有獨裁現象,一般也稱為極權政府,現在的中國則被稱為威權政府。這些定義皆有,這裡就詳述了。

她們當然是主張無產階級革命的,對世界的資本主義國家而言,充滿威脅。因為她們會支助第三世界國家對付資本主義國家,現在還是。

無產階級世界革命可以透過共產黨完成,是她們的理論。至於是否腐化是否得民心,是政權存續的重點,所以掛不掛應該不是所謂的「問題」。蘇聯解體了,中國改革了,又是一番新局。

       

李同學發表於- 2010 10 17(.) 17:15

請問教授:

      在現在看來,如果能夠增加依政黨得票來分配的席次或許可以解決目前國會中由藍綠兩方占絕大多數的情形,但是台灣之前也曾經有過有多個政黨在國會中擁有席次的時期,後來卻也因為國內走中間路線的勢力較難生存,而紛紛向藍綠兩方靠攏,是否目前的台灣仍舊無法創造出對一個議題有多元想法的環境?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17(.) 23:13

相關問題我在先前多少有做過回應,你可以檢索一下。

我一直認為我們對多元的這個價值仍須小心。雖然,我們希望各種聲音都被重視,但多元也會導致痛苦。

因為,如果小黨堅持己見…國家立法或行政也可能被癱瘓。因為可以就因為他不同意,無法過半。如同牛釘子戶,可能妨礙到道路拓寬建設,就他一戶堅持到底獲得大利,別人成了傻瓜。

所以所謂多元,應該除了尊重差異與扶植弱勢的意義外,還須有推動社會往前進步的道德價值或創新觀念等。

       

葉同學發表於- 2010 10 17(.) 21:08

教授請問:

特權是由蔣介石掌握政權黨獨大因而產生的嗎?

商人之所以會給予政治人物特權不就是因為想巴結政要,

那為何您課堂上所提及的商人卻不是如此,

國外的商業不是比台灣還興盛嗎?

還是特權只是中國久遠的陋習罷了?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17(.) 23:25

特權在任何時代、社會都存在。

當年黨獨大,黨有極大特權,商人反而沒有太多利益。所以當時大企業都屬國營,企業都是中小企業為主。後者反而以外銷開創了台灣經濟奇蹟。

現在台灣需要大企業往海外發展競爭,所以官商關係更為重要了。2000年後,阿扁的二次經改現象(太太收錢,商人進貢,以獲得銀行合併權),就是典型。

所謂特權,是指商人在稅制、財富或企業經營上,透過官商的合謀,享有超乎合理的利益。所謂「合理」當然需要經久討論,而反映在立法或法律方面。

另外,政府對某些正義現象,視而不見,故意不作為,也是特權存在的一項表徵。

       

張同學發表於- 2010 10 17(.) 23:32

        上次上課的內容提到許多學者積極的找出解決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不但希望社會能達到齊頭試的平等,更希望能達成立足點上的平等。然而我想請教,台灣早期的經濟奇蹟不就是資本家所造就的嗎?現在的鴻海、台積電、聯發科等企業不正維持著台灣經濟的命脈,也提供許多就業機會嗎? 現在,在眾多要求勞工團體的呼聲中,政府不斷調漲基本薪資甚至有許多法令限制,使大企業移往大陸,不是反而使台灣就業機會減少嗎?反觀資本主義盛行的美國,卻有像微軟比爾蓋茲號召世界富豪捐出所得以回饋社會。這樣看來以各種制度限制台灣資本家的自由發展,在看似平等的假(?)象下,是不是也正在傷害著台灣呢? 又或者與其以各種法令限制,大環境普價值觀的再教育會不會是比較平和的改善方是呢?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20(.) 18:09

勞資的利益天生就是衝突的,它的平衡點如何訂,則要看社會的經濟(消費能力等)現實,也要看文化上的觀念(例如勞工應該受到如何的對待等)與接受度。

你的觀點是偏自由主義的觀點,認為資本家創造利益,社會全體受益。這是一個重要也是台灣社會普遍可以接受的觀念,個人靠勞力(或勞心或努力)所得,應該肯認。

但你也知道我提過羅爾思的觀點。也就是說換個角度看,當大部分勞工或低階工程師所得僅夠糊口時,社會問題便會層出不窮,很不幸地,現在普遍有這個現象。

所以,資本家的利潤除了個人的努力與能力外,他有時更是透過成本的節省(薪資與原料或防費的逃避等)而獲取。

又如果,他在租稅或所得稅上又享有比其他國家更多的優惠時(台灣是如此,資本家對台灣最難忍受的是政府效率),他的利潤就應該被節制。

       

許同學發表於- 2010 10 18(.) 20:40

老師您好:

    雖然台灣只有兩個黨比較有勢力,但是我觀察到還是有一些無黨籍的勢力存在,請問他們為什麼能存在而不被併吞呢?那這些無黨籍的勢力能成為制衡這兩大黨的力量嗎?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20(.) 18:16

你認為有一些無黨籍的勢力存在,應該是指地方選舉。的確,目前的縣市議會無黨籍特別多,但這是應為台灣地方政治選舉多數是以人脈為主,政黨的功能不大。

但是,到了縣市長選舉至中央級選舉時,政黨的意識形態就變為重要因素。這時,無黨籍勢力就幾乎沒有空間了。

一般所謂有意義的政黨,是指在國會有5%的席次。因此,可以說,台灣還是兩黨制,小黨目前沒有生存空間。

台灣要有意義的第三勢力存在,我認為要等到貧富議題高過兩岸議題之時。

       

郭同學發表於- 2010 10 19(.) 11:56

        最近從電視上看到了一則新聞內容指出:

國民黨明文規定,不許黨籍人士跨黨輔選,除非是直系血親或是夫妻關係,才能個案處理。

對我這件是我覺得國民黨好像已經對黨應該注重的層面上失焦了。與其去禁止黨員跨黨輔選,更應該去努力在培養好的參選人,和提出好的參選人,如果提的獲選人夠好的話也不必怕黨員去幫別黨站台了,去提升參選人的競爭力,我覺得這才是根本的問題,而不是怕跑票而去限制黨員的自由,這樣反而會引起民眾和黨員對這黨的負面觀感。

不知老師您對這件事的看法如何?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20(.) 18:26

這有時候牽涉到政黨操盤手的性格,如果王金平操盤就會做的很漂亮。剛則易折。

其次,國民黨的文化中,年輕人很難出頭,你要太反骨,就難以出現。問題是,你太聽話,還有理想性格嗎?這時他不如民進黨的地方。不過後者黨內廝殺就很殘酷,國民黨內部還會講個面倫理,雖然也是同樣險惡。

國民黨有他的考量,因為市長和市議員選舉是互相支援的,也就是互相交換資源與選票,以保證固票。如果在市議員選舉上,議員還跨黨助選,資源有可能擠壓掉,如此國民黨他擔心市長選舉會有狀況,致難以掌控。

       

江同學發表於- 2010 10 19(.) 12:32

我想請問老師,上周在課堂中老師提到愈民主的國家投票率愈低,為什麼呢?

越民主的國家,人民不是應該更踴躍於表達自我的意見嗎?

       

宗瑞 發表於- 2010 10 20(.) 18:33

說個反例,共產國家投票率都在95%以上,你就知道為什麼啦。

所以,民主國家就是工業社會,選舉或政治在一般人的生活中只一小部分比重。公民勇於或願意投票表達時,常常是社會對立較尖銳之時。

如美國最近兩任總統選舉,由於911事件也由於布希父子出兵阿富汗與伊拉克,搞的社會對立不已,投票率就高了。

一般常態,在5060%。若是對立或緊張狀態,80%左右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