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電池:
一般電池的比較表:
鎳鎘電池 | 鎳氫電池 | 鋰電池 | 鋰聚合物電池 | |
壽命 | 短 | 中 | 長 | 長 |
記憶效應 | 高 | 較無 | 無 | 無 |
待機時間 | 短 | 中 | 長 | 長 |
重量 | 厚重 | 中 | 輕 | 輕薄 |
價格 | 已停產 | 便宜 | 平價 | 貴 |
鉛酸電池:
鉛酸電池之種類表:
傳統式,需加水式電池 | 密閉式,免加水式電池 | |
極板合金格子體 | 鉛銻合金 | 鉛鈣合金 |
材料結構 | 強 | 弱 |
負極之氫氣過電壓氣化點 | 低 | 升高 |
相同充電電壓,氫氣量 | 多 | 少 |
氣體重反應 | 無 | 將氧回收成水 |
鉛酸電池之電動勢ε表:
名稱 | 代號 | 公式 | 單位(中) | 單位(英) | 備考 |
電動勢 | ε | = W / q | 伏特 | V | |
內電阻 | r | I = ε/ (r+R) | 歐姆 | Ω | 串連外電路 |
端電壓 | Vab | Vab = I R = ε- I r | 伏特 | V | 電池兩端的電位差 |
鉛酸電池之氧化表:
鉛酸電池之還原表:
鉛酸電池充放電反應物與比重之關係表:
|
反應 |
|
反應物 |
|
反應物 |
|
比重 |
|
比重 |
1. |
放電 |
→ |
消耗H2SO4 |
+ |
生成H2O |
→ |
比重減少 |
|
|
|
|
|
↓↑ |
|
↓↑ |
|
↓↑ |
|
|
2. |
充電 |
→ |
生成H2SO4 |
+ |
消耗H2O |
→ |
比重還原 |
|
|
|
|
|
|
|
+ |
|
|
|
|
|
|
|
|
|
消耗H2O |
→ |
比重增加 |
→ |
標準比重 |
|
|
|
|
|
↓ |
|
↑ |
|
|
|
|
|
|
|
生成H2↑, O2↑ |
→ |
需添加蒸餾水, |
|
|
|
|
|
|
|
↓ |
|
補充水份 |
|
|
|
|
|
|
|
要注意通風良好,以免燃燒,爆炸 |
|
|
|
|
|
|
|
|
|
電瓶蓋之通風氣孔不可阻塞 |
|
|
|
|
鉛酸電池充電法:
類別 | 充電法 | 優點 | 缺點 |
定電流充電法 | 使用定電流來充電 | 電池容量(安培小時)=充電電流(安培)×充電時間(小時) | 充電電流過低,充電時間過長 |
定電壓充電法 | 使用定電壓來充電 | 結構簡單,成本低廉,控制容易 | 充電初期,充入電流過大,損壞極板,溫度上升,縮短壽命,充放電不佳 |
定電壓二段式充電法 (定電壓充電改良法) |
充電初期,以較低電壓充電至設定電壓,再提升電壓繼續充電 | 為定電壓充電法缺點改良法 | |
定電流定電壓充電法 | 充電初期,以定電流充電至設定電壓,再以定電壓繼續充電 | 充電電流隨電池電壓上升而下降,至電流很小時,即已充飽 | |
脈衝充電法 | 以週期性的脈充電流來充電 充電過程中,提供電池休息的時間,使電化學反應有緩衝的機會 |
提高電池充放電效率,使用壽命 可快速充電,以較大電流充電,減少充電時間 |
|
Reflex充電法 (脈衝充電改良法) |
每一充電脈衝緊接著一放電脈衝 | 利用放電脈衝,使電池打嗝(burp),除去電極氣泡 |
燃料電池:
燃料電池之應用表:
起動馬達:
電磁方向識別表:
項次 | 名稱 | 應用 | 法則 | 方向 |
1 | 直導線 | 安培右手定則 | 姆指:電流方向i 4指 :磁場方向B |
|
圓周導線 | 安培右手定則 | 姆指:磁場方向B 4指 :電流方向i |
||
2 | 電流感應 | 電能生動能 (起動馬達) |
右手掌定則 | 姆指:電流方向i 4指 :磁場方向B 手掌:磁力方向FB |
夫來明左手指定則 | 姆指:磁力方向FB 食指:磁場方向B 中指:電流方向i |
|||
3 | 電磁感應 | 動能生電能 (發電機) |
左手掌定則 | 姆指:感應電流方向I 4指 :磁場方向B 手掌:施力F,運動v方向 |
夫來明右手指定則 | 姆指:施力F,運動v方向 食指:磁場方向B 中指:感應電流方向I |
電磁方向識別表(簡易法):
項次 | 名稱 | 應用 | 法則 | 方向 | 簡易法則方向 |
1 | 直導線 | 安培右手定則 | 姆指:電流i 4指 :磁場B |
姆指伸直:電流i 4指:磁場B |
|
圓周導線 | 安培右手定則 | 姆指:磁場B 4指 :電流i |
姆指順導線彎曲:電流i 4指:磁場B |
||
2 | 電流感應 | 電能生動能 (起動馬達) |
右手掌定則 | 姆指:電流i 4指 :磁場B 手掌:磁力FB |
姆指伸直: 電流i,運動V 4指 :磁場B 手掌:磁力FB |
夫來明左手指定則 | 姆指:磁力FB 食指:磁場B 中指:電流i |
||||
3 | 電磁感應 | 動能生電能 (發電機) |
左手掌定則 | 姆指:感應電流I 4指 :磁場B 手掌:施力F,運動v |
姆指彎下:感應電流I 4指 :磁場B 手掌:施力F,運動v |
夫來明右手指定則 | 姆指:施力F,運動v 食指:磁場B 中指:感應電流I |
發電機:
電磁方向識別表:
項次 | 名稱 | 應用 | 法則 | 方向 |
1 | 直導線 | 安培右手定則 | 姆指:電流方向i 4指 :磁場方向B |
|
圓周導線 | 安培右手定則 | 姆指:磁場方向B 4指 :電流方向i |
||
2 | 電流感應 | 電能生動能 (起動馬達) |
右手掌定則 | 姆指:電流方向i 4指 :磁場方向B 手掌:磁力方向FB |
夫來明左手指定則 | 姆指:磁力方向FB 食指:磁場方向B 中指:電流方向i |
|||
3 | 電磁感應 | 動能生電能 (發電機) |
左手掌定則 | 姆指:感應電流方向I 4指 :磁場方向B 手掌:施力F,運動v方向 |
夫來明右手指定則 | 姆指:施力F,運動v方向 食指:磁場方向B 中指:感應電流方向I |
電磁方向識別表(簡易法):
項次 | 名稱 | 應用 | 法則 | 方向 | 簡易法則方向 |
1 | 直導線 | 安培右手定則 | 姆指:電流i 4指 :磁場B |
姆指伸直:電流i 4指:磁場B |
|
圓周導線 | 安培右手定則 | 姆指:磁場B 4指 :電流i |
姆指順導線彎曲:電流i 4指:磁場B |
||
2 | 電流感應 | 電能生動能 (起動馬達) |
右手掌定則 | 姆指:電流i 4指 :磁場B 手掌:磁力FB |
姆指伸直: 電流i,運動v 4指 :磁場B 手掌:磁力FB |
夫來明左手指定則 | 姆指:磁力FB 食指:磁場B 中指:電流i |
||||
3 | 電磁感應 | 動能生電能 (發電機) |
左手掌定則 | 姆指:感應電流I 4指 :磁場B 手掌:施力F,運動v |
姆指彎下:感應電流I 4指 :磁場B 手掌:施力F,運動v |
夫來明右手指定則 | 姆指:施力F,運動v 食指:磁場B 中指:感應電流I |
導體迴路與感應磁力之關係:
導體型式 | 在磁場位置 | 磁通量變化 ΔøB | 感應電動勢 ε | 感應電流 I | 感應磁力 Fm | 磁力 FB | 夾角 θ ø φ |
導體棒 | 在磁場內 | 切割磁力線 w=FBLcosφ =qvBsinθLcosφ |
ε=w/q =LvBsinθcosφ |
I=ε/R =(LvB/R)sinθcosφ |
Fm=ILBsinø =(L²vB²/R)×sinθcosφsinø |
FB=qvBsinθ | θ:v&B角 ø: L&B角 φ:FB&L角 |
U迴路 +導體棒 |
在磁場內 | ΔøB=ΔA B =L(vΔt)B |
ε=ΔøB/Δt =LvB |
I=ε/R =LvB/R |
Fm=ILBsinø =(L²vB²/R)sinø |
θ:v&B角 ø: L&B角 φ:FB&L角 |
|
四方迴路 | 部分 進入磁場 |
ΔøB=ΔA B =(a vΔt)B |
ε=ΔøB/Δt =avB |
I=ε/R =avB/R(逆時方向) |
Fm=IaBsinø =(a²vB²/R)sinø |
θ:v&B角 ø: L&B角 φ:FB&L角 |
|
四方迴路 | 全部 進入磁場 |
ΔøB=0 | ε=ΔøB/Δt =0 |
I=ε/R =0 |
Fm=IaBsinø =0 |
θ:v&B角 ø: L&B角 φ:FB&L角 |
|
四方迴路 | 部分 離開磁場 |
ΔøB=ΔA B =(a vΔt)B |
ε=ΔøB/Δt =avB |
I=ε/R =avB/R(順時方向) |
Fm=IaBsinø =(a²vB²/R)sinø |
θ:v&B角 ø: L&B角 φ:FB&L角 |
|
發電機 |
以ω=θ/t 轉動 |
ΔøB=ΔA B =ABcosωt |
ε=NωABsinθ | I=ε/R =(NωABsinθ)/R =(NωabBsinθ)/R |
Fm=IaBsinø =(NωabBsinθ/R)×aBsinø =(Nωa²bB²sinθsinø/R) |
θ=ωt ø: L&B角 φ:Fm&r角 |
(NωiLvAB)
電壓:
電場相關方程式:
名稱 | 代號 | 公式 | 公式 | 公式 | 公式 | 公式 | 單位(中) | 單位(英) | 向/純 量 |
靜電力 | F | = E q | = (V / d) × q | = k q1 q2 / r² | = k Q q / r² | = (1 / 4πε0) × (q1 q2 / r²) | 牛頓 | N | 向量 |
q1,q2同號=>F"+"為排斥力 | |||||||||
q1,q2異號=>F"-"為吸引力 | |||||||||
電場 | E | = F / q | = (k Q q / r²) × (1 / q) | = k Q / r² | +q => E, F 同向, | 牛頓 / 庫侖 | N / C | 向量 | |
E | - q => E, F 反向 | ||||||||
(平板) | E | = V / d | = σ /ε0 | = (1 / ε0 ) × (Q / A) | 庫侖 / 米² | C / m² | |||
功 | W | = (k Q q / r²) × r | = k Q q / r | = U(r)-U(inf.)=U(r)- 0= U(r) | 焦耳 | J | 純量 | ||
W | =U(inf.)-U(r)= 0-U(r)= -U(r) | ||||||||
(平板) | W | = F · d | = E q d | = V q | |||||
電位能 | U(r) | = k Q q / r | Q, q 同號, U(r) > 0 | 焦耳 | J | 純量 | |||
U(r) | Q, q 異號, U(r) < 0 | ||||||||
電位 | V | = U(r) / q | = k Q / r | 伏特;焦耳/庫侖 | V; J / C | 純量 | |||
(平板) | V | = E d | = W / q | = Q / C | |||||
電壓 |
Vab | = -Vba | = Va - Vb | 伏特;焦耳/庫侖 | V; J / C | 純量 | |||
電容 | C | = Q / V | = ε0 ×(A / d) | 法拉;庫侖/伏特 | F; C / V | ||||
電流 | I | = Q / t | 庫侖/秒 | A; C / S | |||||
電阻 | R | = V / I | = ρ×(L / A) | 歐姆 | omh, Ω | ||||
電功率 | P | = W / t | = V q / t | = I V = I² R = V² / R | 瓦特;焦耳/秒 | W; J / S |
電流:
電阻:
電阻與導線之關係表:
電阻大 | 導線細 | 導線長 | 導線質雜 | 導線鬆動 | 加熱 | 串聯 |
電阻小 | 導線粗 | 導線短 | 導線質純 | 導線緊定 | 冷卻 | 並聯 |
電阻之色帶表:
碳質電阻 | 第一色帶 | 第二色帶 | 第三色帶 | 第四色帶 |
代表意義 | 第一位數字 | 第二位數字 | 0的數目 | 誤差 |
顏色 | 黑 | 棕 | 紅 | 橙 | 黃 | 綠 | 藍 | 紫 | 灰 | 白 | 金 | 銀 | 無色 |
意義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5% | ±10% | ±20% |
電壓,電流,電阻之相關公式:
名稱 |
單位 |
公式 |
串連(I=定) | 並連(V=定) |
電壓 |
伏特 |
V=IR |
E=E¹+E² | V=V¹=V² |
電流(I) |
安培 |
I=V/R |
I=I¹=I² | I=I¹+I² |
電阻 |
歐姆 |
R=V/I |
R=R¹+R² | 1/R=1/R¹+1/R² |
電容 |
法拉(F) |
C=Q/V |
1/C=1/C¹+1/C² | C=C¹+C² |
電感(L) |
|
|
L=L¹+L² | 1/L=1/L¹+1/L² |
電功率(P) |
瓦特 |
P=IV=I²R=V²/R |
P=½ CE² |
P=½ I²L |
Q=It | ||||
N¹/N²=I²/I¹=V¹/V² |